师资队伍
当前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教授 廖卫民
廖卫民
2021年04月19日

2018年3月31日廖卫民在中国人民大学惜分苑.jpg

廖卫民,男,浙江平阳人,1971年生。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全球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先后获南开大学理学学士(控制科学)、复旦大学法学硕士(新闻学)、浙江大学文学博士(传播学)学位;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迄今累计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完成各类课题10多项,出版专著《网络舆论波研究》(2014,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2011,教育部重大课题中期成果),合著教材《互联网媒体与网络新闻业务》(2001),参撰教材多部,另著有《加拿大印象》(2006)。1992年参加工作,主要工作经历为高校教师、记者、编辑。2010年到浙江理工大学工作,2011年晋升副教授,2014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15年被浙江省舆情研究中心聘为特约研究员。2017年到东北财经大学工作,2019年获评东北财经大学校园先锋示范岗(个人),2020年晋升教授,2021年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东北财经大学2018-202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学术研究领域包括传播理论、全球传播、网络传播、数据挖掘、新闻学、影视艺术及文化产业研究等,网络舆论波研究的理论专著受到学界好评,传播与国运研究的理论专著作为国际传播基础理论探索成果广为关注,发表论文被CS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英文论文3篇,3篇(与博士导师合作)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被《中国新闻年鉴》摘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教育部课题2项,主持民政部、国家民委、省社科基金等课题多项,获浙江省哲社成果三等奖1项,主持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面向本科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学、数据新闻、新媒体概论、计算传播学、红色文化与创新创业等课程,面向研究生讲授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等课程。

 

一、

1. 《网络舆论波研究》(46.3万字,系主持2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舆论波的传播动力机制与社会治理对策研究的成果),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 《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29.4万字,系参与2009年教育部重大项目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的中期成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二、教材

1. 廖卫民、赵民:《互联网媒体与网络新闻业务》(复旦版新闻业务丛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三、中文论文

1.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全球传播的一个乡村样板:基于井冈山市神山村的田野调查》,《中国传媒报告》2023年第1期。

2. 全球视野下华莱坞电影大师的观众认知与艺术影响评价》,《传媒论坛》2023年第1期。

3. 《探寻甘惜分书法数字遗产的精神之源及晋绥之缘:兼论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中国学派的路径》,《中国传媒报告》2022年第3期。

4. 廖卫民、陈雨莲:《粉丝公益动员:传播机制、协同效应及优化策略》,《史量才传播学刊》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

5. 《新冠疫情下新闻传播课程在线教学的创新性实践与有效性省思》,《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4期。

6. 《全球媒介之城与融合传播之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启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7. 《试论雄安新区城市媒介生态构想与全球融合传播方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19年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5月。

8. 廖卫民、杨安妮、胡雅雯、余会会:《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传播与核心价值体认:一项探测性问卷调查的启示》,《中国传媒报告》2020年第2期。

9. 《地方认同与全球传播:城市如何成为国家的秀场?——新世界主义视野下--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径路》,《中国传媒报告》2018年第3期。

10. 《新世界主义与对外传播战略——基于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穹顶模型的理论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11. 《论传播学中国学派生成的条件、路径与机遇》,《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12. 《新··融:浙江广电集团现象的一种打开方式——基于资源观的理论视角》,《声屏世界》2016年第11期。

13. 《论报业巨子史量才的面子、圈子及里子——基于〈申报〉电子文本的数据分析》,《阅江学刊》2016年第3期。

14. 《重大感染性疾病公共健康传播:碎片化分享与正能量协同——基于微博数据对埃博拉疫情网络传播的回顾分析》,《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5集刊,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5. 《网络舆情爆发时的社会情绪测量及其结构分析——以李某某案为例》,《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16. 《突发事件网络舆论议题的演化及价值沉淀——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议题为例》,《当代传播》2016年第2期。

17. 《跨时期网络舆论铺垫效果的构念启动与使用——基于人民日报城管议题微博的统计分析与时序考察》,《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18. 《高转发微博的传播机制及其可视化分析》,《现代传播》2014年第7期。

19. 《新闻舆论监督医患纠纷事件的效度、深度与限度——以佛山活婴当死婴处置案为例的理论思考》,《新闻记者》2012年第4期。

20. 《社会恐慌的传播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基于谣风波的理论分析》,《当代传播》2011年第3期。

21. 廖卫民、柯伟:《网络舆论波研究——基于波浪力学及杭州两起舆论事件的理论思考》,《新闻记者》2010年第4期。

22. 《媒介地理论:多伦多城市媒介的地理印记与文化认同》,《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四、英文论文(国际会议和学术期刊)

1. Liao, Weimin. “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 Synergistic Effect of Agenda-setting and Opinion-gathering by Chinese Social Media for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 Games, MPS(Mediated Communication, Public Opinion and Society Section), IAMCR 2022, July11-15,2022.

2. Liao, Weimin. How Could Professionalism Be Taught Beyond the Global/local Dichotomy? A Course Design and Practice for Data Journalism among COVID-19 Pandemic, JRE (Journalism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AMCR 2021, July11-15, 2021.

3. Li, Meisong & Liao, Weimin. Folk songs, Loudspeakers and Internet Celebrities: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and Collective Collabor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among COVID-19 Pandemic, CAM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and Alternative Media), IAMCR 2021, July11-15, 2021.

4. Liao, Weimin. Strategies for Spreading Information from Local to Global in Social Complex Networks, Cases from a Village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HotSocial: The First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Hot Topics on Interdisciplinary Social Networks Research, 2012 ACM SIGKDD, pp.57-60.

5. Liao, Weimin. Framing Political Sex Scandal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China Media Research, 2010(2), pp.67-80.

6. Shao peiren, Liao Weimin, & Pan Zhigeng. Adopting Virtual Characters in Virtual Syst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Transactions on Edutainment(II),2009, pp.70-89.

7. Shao Peiren, Liao Weimin. Functions, Genres, Resources: Discussing the Adoption of Virtual Characters in Digital Muse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Proceedings of Cyberworlds 2008, pp. 621–626. IEEE Publisher, Los Alamitos (2008).

 

、主持课题

1.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融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现代治理模式研究(首席专家为汪旭晖教授,项目编号:20&ZD322)的子课题立足网络生态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市场治理机制研究——基础设施提供者角色的考察

2.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家风与国运:中华家谱文化价值提升及其传播研究(编号:20YJA850004

3. 2019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智媒时代数据新闻生产创新及其传播伦理研究(编号:L19BXW002

4. 2019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研究(编号:2019-GMB-010

5. 2017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公益慈善的传播机制、协同效应及引导方略研究(编号:17NDJC259YB)。

6. 民政部2013年度慈善事业创新和发展理论研究部级重点课题微聚大爱:慈善文化的微传播策略及其效果研究(编号:2013MZACR002-11)。

7. 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语言风潮的表达机制、传播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编号:2012M510501)。

8.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舆论波的传播动力机制与社会治理对策研究(编号:10YJCZH084)。

 

荣誉及获奖

1. 2021年,获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2167日颁发。

2. 2021年,获东北财经大学2018-202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共东北财经大学委员会2021628日颁发。

3. 2020年,获东北财经大学2020年度创新创业优秀导师称号,东北财经大学20215月颁发。

4. 2019年,东北财经大学校园先锋示范岗(个人),中共东北财经大学委员会2019123日公布。

5. 2019年,论文《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径路——基于两个共同体关系的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全球传播高峰论坛荣获论文一等奖,美中传媒研究会和浙江省传播学会颁发。

6. 2019年,论文《中国城市群全球传播研究:一种媒介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与影像径路》荣获“2019第三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一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专业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颁发。

7. 2017年,论文《地方认同与全球传播:城市如何成为国家的秀场?——一种新世界主义的理论思考》获得2017年中国传播学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传播学专业委员会颁发。

8. 2016年,论文《宝莱坞对华莱坞的启示:媒介生态位的理论模型与实测分析》获得首届国际华莱坞学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9. 2015年,专著《网络舆论波研究》获得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0. 2015年,论文《迷失二代的迷思:李某某案舆情引爆的社会情绪测量》获得浙江省舆情研究和山奖,浙江省舆情研究中心颁发。

 

七、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

1. 2022年,新农人兴农之道:基于短视频大数据的乡村振兴报告(项目编号:202210173015),项目负责人:田子艺。

2. 2021年, 圆梦新时代:基于一城一乡对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文化振兴与国家认同的实地调查研究( 项目编号:202110173028),项目负责人:林奕杉。

3. 2020年, 大时代里的微梦想:新冠疫情下新型学习社群的小习惯养成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202010173019),项目负责人:柳琰。

4. 2018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外国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模式研究——以大连为基地的社会调查与理论探索,项目负责人:黄琳媛

 

 

邮箱:liaowm@d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