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下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教授应邀至东北财经大学作题为《数智时代的生命传播:交谈、技术和共生》的学术讲座。
讲座由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韩传喜教授主持,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邓立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周慎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代表以及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讲座。
师曾志教授从最新的技术应用及其问题出发,提出人们要以自己为媒介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海德格尔所说的“泰然若之”的方式去理解和洞察人与技术的关系。她认为,互联网传播从“信息圈”到“交谈圈”的转变,提醒人们重返日常生活,关注与自我邻近的微小叙事,审视隐藏在表达背后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也彰显了情感传播、共情传播和生命传播的重要性。基于此,师教授提出“越是技术的,也越是人文的”,人们要依靠智慧哲学,借助AI等最新技术,直面和解决社会问题。
师教授介绍了生命传播及其在数智时代的重要意义。生命传播关切的是人类交流互动形式、方式运行的机制,力图切近与揭示出生命生生不息背后各种复杂技术的博弈。作为有我之学的生命传播恰恰应和了数智时代的技术特征、传播机制和社会变化,它强调自我卷入,关注认知在交流对话中的变化以及感觉、情绪和情感等在认知情境中的力量,重视审时度势和择机而行的能力,以及传播中表达、行动和改变的统一,旨在打破人们思维中的确定性指向,揭示事物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在总结时,师曾志教授提出,人们在社会巨变中看到了时代的变化,也在切身参与互联网传播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认知自我与世界的重要方式——技术的不断迭代,在试图揭开“自然”面纱的同时,也撩动起人们对权力、资源等的欲望与情感,因此,“人要成为怎样的人,如何生活以及如何生活得有意义,考验的是根植于日常生活的自我选择与实现,也就是我们如何交谈、如何行动以及如何承担自我责任。”
最后,人文与传播学院廖卫民教授主持交流互动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慎副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代表结合讲座内容,依次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经验,赵寰副院长与李堃、王瞻、杨保达、高源、王丛慧、何珊、夏雨欣等青年教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师教授耐心地一一作出解答。
在此次活动中,师曾志教授不仅结合东西方哲学以及现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讲授了专业知识,更将自己的为人之道与治学之道融入其中。讲座生动、深刻且富有启发性,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撰稿:吴渺
摄影:谷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