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应邀至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共情传播在国际传播中的意义》的学术讲座。讲座在东北财经大学劝学楼134会议室举行,由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韩传喜教授主持,副院长沈剑虹、副院长赵寰、新闻系主任廖卫民、广告系主任王瞻、学院青年教师高源、李堃、王丛慧、夏雨欣、何珊与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在讲座中,吴飞教授分享了共情的相关知识以及自己对于共情传播的深入理解与研究,主要包括理性与情感的平衡、共情的心理基础、共情传播的价值、提升共情力的具体路径以及对共情的批评性研究。
讲座伊始,吴飞教授从当下的国际传播困境为切入点,指出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需要认真关注修辞的能力,建设好媒介基础设施。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内外研究与案例,吴飞教授强调了共情与同情、怜悯的区别,指出共情“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义的行动。”共情的心理基础是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内在的模仿网络,帮助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察知别人表情和情绪的改变,帮助我们能够知晓别人的意图,了解他人的心智状态,人们透过这样的镜像式的模仿,得以跟他人分享情绪、经验、需要和目标。同时,吴飞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共情很多积极的价值,共情是社会关系的柔化剂,共情可以唤起亲社会行为,共情有助于降低伤害他人的意愿,有助于改善群体间关系。
针对媒介社会中人类交往的机遇和风险问题,吴飞教授指出共情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通过沟通提升共情力,唯有我们放下一切成见(偏见)和预设,并且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真正的对话关系,我们之间才是真正的“相遇”。吴飞教授也指出,强调共情,并不意味着共情或者说同理心是解决人类苦难的唯一之路。共情与理性之间不但没有根本的冲突,甚至是互补的:共情本身就有理性的成分,而理性的判断也需要共情的关照。
吴飞教授的讲座内容生动、深刻且富有启发性。韩传喜教授对吴飞教授的精彩讲座作了点评,在场的师生表示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