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4月29日,人文与传播学院在学校黑石空间举办“新雅集”系列文化沙龙第十期活动,该活动是学校“文化东财 自信自强”校园文化节活动之一。人文与传播学院领导和师生代表参加活动。活动由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分团委书记杨巍主持。
汉镜,作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瑰宝,不仅有着精美的纹饰,其铭文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本期沙龙邀请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师王丛慧为主讲嘉宾,以“汉镜铭文中的吉祥语”为题作专题分享。她从汉镜铭文中“宜”与“利”的出现语境入手,通过对汉镜铭文中动词及形容词“宜”与“利”的用法比较,梳理出二者的明确分工,并通过实物图的解读,展示了汉镜铭文中的其他吉祥语,进一步加深了师生对汉镜铭文用词古雅的认识。
活动中,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单良,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主任郑伟、教师邢玉丹作为特邀嘉宾,围绕铜镜文化先后作了精彩的交流分享。单良老师以“汉代思想流变中的铜镜”为题,洞察了汉代“古拙”之美与个人生命意识的强化;邢玉丹老师通过深入分析汉代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风尚,进一步剖析了吉祥语文化载体的意义;郑伟老师以“唐代铜镜的魏晋风度”为题,通过图像学的声音叙事角度,讨论铜镜图像中表现声音的意图、手法及意义,阐释了铜镜所呈现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位一体的智慧,让学生领悟了工匠在方寸之间注入的永恒浪漫。
“金华为鉴,光宜佳人”“君子之方,忠信为常”“与天相寿,与地相长”“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吉祥生生不息,交付于一方小小铜镜,跨越千岁而常新。经此学习,师生们懂得了铜镜会锈蚀,人生终暮老,但铭刻其中的文化基因和中华民族对美好的追求永远鲜妍如初;中华文化之温情与璀璨在其中流淌,更让师生感受到古代“体物悟道”的艺术精神,主动将其转化为滋养当代生活的精神养料,在赓续历史文脉中厚植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